【科普专栏】幽门螺杆菌:藏在胃里的“健康杀手”
发布时间:
2025-11-20
来源:
幽门螺杆菌(Hp)是唯一能在人体胃内强酸环境中存活的细菌,我国感染率高达40%-60%,它不仅是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的“元凶”,长期感染还可能诱发胃癌,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类致癌物。
一、核心认知:什么是幽门螺杆菌?
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微需氧细菌,专门寄生在胃黏膜表面,靠分解胃内尿素产生氨来中和胃酸,形成“保护罩”长期存活。它具有传染性,主要通过口-口传播(如共餐不使用公筷、家长口喂孩子)、粪-口传播(如饮食卫生不佳)。
二、感染后可能出现哪些信号?
• 多数感染者无症状,仅在体检时发现;
• 出现症状多与胃黏膜损伤相关:上腹部隐痛、胀痛、嗳气、反酸、食欲下降,进食后腹胀加重等。
三、感染的主要危害:
• 短期危害:引发慢性胃炎、消化性溃疡,出现胃痛、反酸等不适,影响消化吸收;
• 长期危害:持续刺激胃黏膜,导致黏膜萎缩、肠上皮化生(癌前病变),最终增加胃癌发病风险。
四、如何检测是否感染?(分“无创”和“有创”两类)
1. 无创检测(推荐普通人群筛查)
• 碳13/碳14呼气试验:最常用、无痛苦,空腹吹气即可检测,准确率达90%以上,备孕人群优先选碳13(辐射更低);
• 粪便抗原检测:适合不能配合呼气试验的儿童、老人,检测粪便中的Hp抗原;
• 血清抗体检测:仅能判断“曾感染”,无法确定当前是否活跃,适合初步筛查。
2. 有创检测(需做胃镜时同步进行)
胃镜检查时,医生会取一小块胃黏膜组织,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或病理活检,既能明确是否感染,还能判断胃黏膜损伤程度。
五、科学根除:“四联疗法”是核心方案
目前推荐“四联疗法”,疗程10-14天,根除率可达85%-95%,需严格遵医嘱服用。
• 必须足量、足疗程服药,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,否则易导致治疗失败、细菌耐药;
• 服药期间可能出现大便变黑、口苦、腹泻等反应,多为正常现象,若严重不适需及时告知医生;
• 治疗结束后停药1个月,需复查碳13/碳14呼气试验,确认是否彻底根除。
六、日常预防:切断传播路径是关键
• 饮食卫生:不喝生水,不吃生食,蔬菜水果洗净;
• 养成分餐习惯:共餐时使用公筷、公勺,避免交叉感染,家长不口对口喂孩子;
• 个人卫生:饭前便后洗手,餐具定期高温消毒;
• 高危人群筛查:有胃癌家族史、长期胃痛反酸者,定期做Hp检测;
• 根除后防护:治愈后仍可能再次感染,需持续保持良好卫生习惯。
幽门螺杆菌感染可防可治,关键在于早筛查、早根除。若体检发现感染,或经常出现胃痛、反酸等症状,及时就医咨询,通过规范治疗就能摆脱这个“胃里的隐患”,守护消化道健康。